您现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- 风景资源 - 地文景观
“石海”

公园的“石海”景观,成于新第三纪到第四纪时期,以石芽和溶沟为主,为喀斯特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、裂隙进行溶蚀和冲蚀所形成的沟槽间突起与沟槽形态。水的溶蚀和冲蚀,以及植物的作用,使岩石层面和节理处开始形成微小的沟槽,以及加深扩大的沟、小盆、斗和不规则坑等,统称为溶痕。溶痕加深成为沟槽形态,称溶沟;沟槽间的突起称石芽。溶沟宽10余厘米至2m,深由数厘米至3m,其底部往往被土及碎石所充填。被溶沟分割残存的、高度不超过3m的石芽,分布在斜坡上。大面积布满溶沟石芽的平缓地面称石灰岩劣地,又称溶沟原野,我国俗称“石海”。公园内有三处比较大的“石海”景观,“石海” 由大小不一、形态各异的石灰岩组成,远远看去,如同海上白浪一波波向人涌来,又被人们称为“旱海石林”。石块一般2m3,最大的达30m3。特别是侧柏林下“石海”,形成“树下石成海,石上树成林”景观,令人叹为观止。


3.jpg


景区服务热线

版权所有:山东省墨子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 技术支持:滕州信息港